学术探索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话语的国际传播研究

    崔恒良;张瑞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出场,既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文化自觉,又体现了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生产,更展现了直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宏大之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之道。在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的历史节点,我国迫切需要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传播,借以建构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美誉度。不过,国际舆论场“西强东弱”的话语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传播依然面临一些亟待克服的难题。为了破解相关难题,当前我国要深入分析国际受众的认知心理和思维模式,强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际传播的技术支持和技巧提升,采用国际社会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潜隐的中国智慧与中国之道。

    2025年05期 No.306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徐磊;解保军;

    西方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抓手进行生产实践,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这个过程无视自然,将其等同于物质资源,抹杀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只能单向度被攫取利用,引发诸多生态问题。自然是否同人一样具有内在价值成为现代化实践活动能否秉持生态原则的关键。对生命的守护是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支持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人也因此得以存活。所以,对自然保持尊重是人实践活动应有的生态秉持,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深厚的生态底蕴,清楚自然内在拥有生命价值,它吸取西方现代化生态危机的教训,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实践智慧,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指导实践,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2025年05期 No.306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 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的逻辑依归与应然路向

    褚静;郑振峰;

    本研究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通过CiteSpace构建的可视化知识图谱,描绘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研究景观,从历史、理论与实践三个维度深入探讨语言文字规范化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中扮演的独特角色及其多元价值,明确语言文字工作在新时代下的新使命:从历史逻辑来看,不同时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理论逻辑上,汉字文明与中华文明同根同源,有效提升中国文化主体性体认;实践逻辑方面,语言文字事业服务于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强国建设。

    2025年05期 No.306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云岭论坛

  • “六个必须坚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遵循

    彭继红;胡安邦;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丰富的理论意涵和实践价值,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尤其需要做到: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坚持自信自立,植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土壤;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学术研究与时代同步伐;坚持问题导向,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坚持系统观念,促进各领域协调发展与深度融合;坚持胸怀天下,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2025年05期 No.306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 新时代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价值逻辑及因应策略

    王丹;陈若璇;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制度保障,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可以推动文化产业全面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然而,在改革进程中,面临着多重困境,如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全球化的冲击,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机制不够优化,网络综合治理面临信息技术的挑战,文化国际传播体系与效能尚需改善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新时代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需要牢牢掌握党的领导权,不断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深谙系统思维观念,健全网络综合治理机制;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全球交流合作,构建更有效力的文化国际交流体系。

    2025年05期 No.306 3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 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张玥;方世南;

    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生态数字化和数字生态化的核心策略,深刻体现了作为绿色生产力的绿色科学技术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彰显了我国在可持续发展议题上精益探索、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的责任担当。数字生态文明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通过强化绿色技术赋能、加强法治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培植数字文化和生态文化、构建多元共治的数字生态治理共同体,不断克服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重阻碍,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和效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

    2025年05期 No.306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新传播与数智中国

  • 全球传播秩序的算法重构:DeepSeek挑战西方中心主义的AI认知霸权

    郑恩;刘沫潇;

    本文以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DeepSeek大语言模型的技术实践如何挑战西方中心主义AI范式,重塑全球南方技术主权。基于SCOT分析框架,进一步建构了“技术殖民性-认知正义-算法主权”的三维分析路径,揭示AI系统中隐含的认知霸权与数据殖民主义。研究表明,DeepSeek通过多元认知编码系统、去中心化知识验证和跨文明语义层等创新,在算法层面实现了对非西方认知框架的物质化表达,使边缘化知识体系获得技术表现能力。从本质上看,DeepSeek的贡献不在于简单的效率提升,而是从根本上转变了AI发展的政治经济模式,将竞争焦点从资源垄断转向算法民主,实现了技术物质性层面的去殖民化。这种技术实践开创了“后普遍主义技术范式”的理论可能,重新定义了技术与认知形式的共构关系。文章阐释了技术现代性重写的三重转向:从工具理性到生态理性,从数据剥削到认知民主,从人类中心到多元共生,为构建多元技术文明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对全球技术格局变革及非西方社会如何在保持文化自主性的同时参与全球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启示。

    2025年05期 No.306 5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 脑机接口技术思维介入的程序正义构建

    张珺皓;

    脑机接口技术引发对思维介入合法性的深层忧虑,可以程序正义为基点构建规制路径。在明确技术特征与法律属性的基础上,将思维介入划分为医疗、增强、研究等类型,揭示其在思维自由与介入权限、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技术中立与价值规范间的多重张力。为确保合法性与安全性,通过严格的授权程序审查介入主体与项目,设定资质要求、伦理审查与知情同意机制;在实施环节引入风险评估、实时监测与干预限度控制,并配备应急处置预案;介入结束后则需建立效果评估、数据处理与持续跟踪制度。救济与责任认定机制应明确权利救济体系、责任认定机制、规范救济程序。无论脑机接口技术如何演进,在法治场域中维护人的主体性和尊严始终是法律的核心使命。

    2025年05期 No.306 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人文研究

  • 孔德论意识形态教育及其对实证无产者的塑造——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郭台辉;方捷;

    意识形态教育是现代世界所有国家都重视的政治任务,而如何把新兴的社会群体嵌入既定的社会秩序,是社会转型期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视角,关注与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孔德,探讨并剖析其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如何塑造工业社会的新兴无产者群体。孔德通过科学、理性与秩序的传递,培养无产者的科学与历史知识,强化与社会各团体的联系以形成和谐的社会合作关系。孔德的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是捍卫资产阶级主导的社会秩序,不理解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而其对理性与社会合作的重视可以为当前中国新质生产力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教育提供启示。

    2025年05期 No.306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理路与中国语境

    刘威;胡海波;

    马克思对“虚假共同体”的解构以及对“真正的共同体”的建构同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的阐述具有一致性。深入理解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中国语境与中国实践,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相关讨论向上并联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共同体思想,探析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体思想内涵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内在契合性,向下落地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际建设,为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哲学性支撑,实现共同体问题研究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2025年05期 No.306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 从我到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清末民初新青年的形象书写

    周典典;双传学;

    清末民初的青年群体是中国历史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时期,青年人经历了从个体情绪化表达到集体情感共鸣的转变,爱国主义情感在他们之间得以共享,并由此确立了爱国青年的身份认同。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为中华民族注入了强大的动员力、向心力及凝聚力,进而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通过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以及对未来的理想,塑造了融合“英雄主义”“天下主义”及“民族主义”的新青年形象。具备新理想、新人格与新思想的青年,在国家遭受外敌侵扰之际,呼唤着民族脊梁的精神,成为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这股不容小觑的社会力量,因其规模庞大、形式多样且思想进步,展现出“现代”“热血”“积极”的鲜明特点。

    2025年05期 No.306 92-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 刍议图像史学合法性问题:学科特征、理论依据与方法危机

    吴志昊;

    历史学、文学等学科与图像研究的关系是复杂的。史学家常将图像作为证经补史的工具或证据,文艺理论家常以跨学科意识审读图像的叙述功能,由此可窥见图像研究具备的前沿性和必要性。图像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可通过正向的合法性特征、合法性依据与反向的合法性危机两条路径进行双向确认,以寻求图像史料如何入史、何以入史的可接受程度。图像史学需密切关注其在学科层面上“证史”与“传史”过程中的三个特征,图像史料本体的反思、中国史学传统的合法延续、受制于图像语言与本土文化的特殊辩证法。当图像史料相遇历史研究时会促使研究者重新反思历史的书写问题,图像史学的合法性可由理论属性的三个依据解释:一是人类对“普遍观念和理想”长期追求的结果,二是具备稳定的学术群体并进行着持续的科研成果生产,三是中国图像史学的相关研究与学科建构是中国传统图像观念历时延续与西方图像学理论持续介入的合力体现,有助于历史文化研究者客观阐述历史史实并纠正图像在知识生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义漂移。任何历史研究的途径与科学方法都伴随着合法性的危机意识,即“是什么”的经验危机、“应该是什么”的价值危机与“具体怎样操作”的方法危机,克服图像史学合法性危机的路径在于增强跨学科、跨文化历史的研究意识,了解图像史料具备的本土话语权与视觉反思力。图像史料为传统史学研究注入了更为丰富的本土想象空间,图像史学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弥合其他史料研究本质上的保护主义与要求其保护结构改变的“图像转向”进程的鸿沟。

    2025年05期 No.306 10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社会科学

  •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术领域“国家安全议程化”与国家安全内容的拓展

    齐琳;刘跃进;

    当今学界正在研究讨论的众多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在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后期就已进入我国国家安全学术领域,被“国家安全议程化”,成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概念的内容和要素。在传统的军事安全、国防安全、政治安全、政权安全、首脑安全、主权安全、领土安全、国土安全等概念之外,20世纪90年代已被我国学界“国家安全议程化”从而纳入国家安全概念之中的非传统“安全”,至少有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技术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国民安全、人民安全、人的安全、核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太空安全、海洋安全、海外利益安全,以及制度安全、产业安全、工业安全、农业安全、贸易安全、货币安全、财政安全、市场安全、外交安全、外事安全、民族安全、种族安全、人口安全、信用安全等,但没有深海安全、极地安全、生物安全等。由此,从内容上看,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所有国民、所有领域、所有方面、所有层级安全的总和。

    2025年05期 No.306 11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中新污染物治理的“入典”理路

    刘佳奇;胡锋;

    加快推进新污染物治理立法,是有效防范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法典是(成文)立法的最高形式和最完善形态,“入典”是现实状态下化解新污染物治理制度供给困境的最优立法方案,同时生态环境法典作为我国生态环保领域的基础性法律,需要在其编纂过程中将“新污染物治理”这一重点立法领域和新兴立法领域纳入考量。法典编纂应当考虑的是法律规范的内部体系化问题,因此新污染物治理“入典”应实现价值融贯、结构完整、内容协调的目标。在实现路径上,一是应在生态环境法典中确立风险预防的基本原则,以彰显新污染物治理“入典”所应融贯的安全价值;二是应设置“有毒有害化学物质风险管控”专章以回应新污染物治理的特殊立法需求;三是应将新污染物治理规则和制度与相关生态环境管理基础性制度、环境介质污染控制制度及污染源控制制度相衔接。

    2025年05期 No.306 12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 低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逻辑、挑战与治理

    刘强强;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安全概念。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底线,而信息安全又是低空经济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空经济中信息的来源主要有制造、飞行、服务和保障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信息类型、信息安全内容、信息安全要素和信息安全目的等方面构建起低空经济中信息安全的逻辑框架。当前低空经济中信息安全的挑战主要有制造层面的制造情报和科技成果泄密、飞行层面的技术故障和系统漏洞、服务层面的各种服务供给不足、保障层面的制度缺失和配套设施不足。未来低空经济活动中信息安全治理主要表现在价值、制度和技术三个维度,价值维度上构建起相应的价值理念为低空信息安全治理明确基本方向,制度维度上健全相关制度体系以规范低空信息安全治理有效推进,技术维度构建相应的技术架构体系为低空经济信息安全治理提供技术手段。

    2025年05期 No.306 131-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5K]
  • 论中国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

    张福平;邬志辉;

    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要想走在世界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崇高的精神指引。新时代中国教育家精神具有崇高的民族气度、传承的历史厚度、超凡的职业高度、鲜明的时代向度、广博的教育温度和宏伟的大国风度等价值内涵。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有其出场的理论语境、文化语境和实践语境,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实践。将教育家精神赋能高质量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从宏观理论空间、中观制度空间以及微观实践空间上发力,进而回答“教育家为谁而教”“制度如何为弘扬教育家精神服务”“教师如何自主地践行教育家精神”三个基本问题。

    2025年05期 No.306 142-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 数智时代教育的景观化风险与应对

    李子腾;王澍;

    随着数智化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人类的教育也潜藏着景观化风险,体现为技术虚体主导发展秩序,减弱自我建构内驱力;图像呈现垄断学习过程,抹杀个体差异性发展;数据测评窄化成长全貌,异化育人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景观理论”的透镜,可以揭示出,异于育人体系的数智技术诱导了学习主体的虚拟化;图像的感官化吸引导致学习者陷入“感官陷阱”;最终,导致数智景观的时空扩散遮蔽了人的理性成长的风险衍生逻辑。因此,应对技术异化带来的景观风险,应重构人机共生的数智教育主体观;建立虚实相济的数智教育载体;构建团结合作的教育方法,重塑“人—技术—世界”和谐共生的数智教育景观。

    2025年05期 No.306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