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视野

    李淼;齐卫平;

    与时代潮流相适应,与“胸怀天下”的格局相一致,与身为大国的担当相契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并不局限于“一国一民族”的文化疆域,而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放眼广阔全球,回答文化建设的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世界视野”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维特征,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理论、重要观点和重大结论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着眼世界推进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指导中国成为全球文化发展贡献者、国际文化秩序维护者、人类文明协作推动者。

    2025年04期 No.30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赵海月;崔萌;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文化建设置于全党工作的突出位置,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意义的深化认识,生成了具有深刻意蕴、丰富理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在守正、创新和统一过程中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守正性贡献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坚守中华文明根脉,持续传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文化传统;创新性贡献在于前瞻性提出“两个结合”的新命题,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新进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价值,提供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范式。统一性贡献在于系统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全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交流,深刻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2025年04期 No.305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自信自立重要论述的生成理据、基本意涵与实践启示

    陆政成;吴新颖;

    “坚持自信自立”作为“六个必须坚持”的重要内容,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命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聚焦坚持自信自立,形成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理念的弘扬,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历史经验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以平远的世界眼光和深厚的历史情怀,在揭示了坚持自信自立何以必要的前提下,深刻诠释了什么是坚持自信自立以及如何坚持自信自立的命题。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自信自立的政治定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自信自立的主体动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自信自立的物质基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振奋自信自立的精神面貌,不断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

    2025年04期 No.305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云岭论坛

  • 经济全球化守望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赵英臣;

    近年来,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少数国家热衷于构筑“小院高墙”、推行“脱钩断链”,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断链”风险,曾经热潮滚滚的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回头浪。基于此,一些人认为世界已经进入了“逆全球化时代”,甚至抛出“经济全球化已经终结”的悲观论调。面对这样的情势,要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方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多释放正面效应,这不仅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前途,也是关涉人类发展进步的命运。现代化是全球南方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快速赶超的过程,这与全球化高度相关。经济全球化的调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发展空间,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上的科学可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动力,促进全球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正确发展方向,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为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新内涵。

    2025年04期 No.305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 北极经济治理国际机制的封闭性:权力分配与利益协调

    肖洋;

    北极经济治理国际机制作为国家间权力博弈与利益妥协的实践产物,其建章立制过程蕴藏着现实主义色彩。随着北极经济治理成为北极治理的重要议题,北极地缘经济格局中内嵌的封闭性机制安排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北极经济治理国际机制的核心焦点是北极国家的绝对主导地位与非北极国家的边缘化地位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同北极经济治理主体之间的权责鸿沟,塑造了北极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基本构架。北极经济理事会作为北极经济治理新兴平台,同样受到封闭式管理逻辑的影响。北极经济理事会对非北极国家的排他性开放趋势,是北极国家集体垄断北极经济治理事务的新方式。北极经济治理是宏观协调的过程,北极国家的封闭诉求与非北极国家的开放诉求将长期共存,两者之间的博弈态势影响着北极经济治理国际机制的演化路径。

    2025年04期 No.305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 “全球北极”的规范性概念和范围

    李振福;郭晓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北极地区在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治理问题早已超越狭隘的地理界限,成为一个牵动全球多个国家利益与责任的综合性议题。然而,目前尚缺乏一个全面、系统且具备全球视野的框架,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从整体性、系统性的视角审视北极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关系。鉴于此,引入并深入剖析“全球北极”这一概念,从“全球北极”的理论与现实两大基础出发,为北极治理提供新的思路。通过界定“全球北极”的内涵特征及范围,将更多参与北极事务的主体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国际社会在北极事务上的合作与共赢。

    2025年04期 No.305 4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 论“两个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契合性与治理意蕴

    朱军;

    “两个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谋划和构建国内秩序与国际秩序的重大发展战略,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之下,具有契合的理论基础和迫切的现实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作为分析视角,“两个共同体理念”在哲学基础、价值理念和实践方案三个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紧密的关联性。基于这种理论的契合性,“两个共同体理念”指导之下的政治社会实践也具有丰富的治理意蕴和现实的逻辑关联。

    2025年04期 No.305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哲学定向、历史品格、生成逻辑与文明意义

    解俊杰;王金柱;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融、共同实践、统一生成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从哲学定向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共在共生共享共通的共同体。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包容性、和平性的历史品格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统一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生发展从理论、实践、价值及方法逻辑四个层面展开。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意义。

    2025年04期 No.305 6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逻辑理路

    段虹;赵心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走向美好未来的精神支柱,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能够为各族人民精神境界的提升提供力量源泉,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宝贵资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支撑,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始终聚焦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增强文化创新力、增强文化主体性的根本任务。为此,新时代需要在处理好“魂脉与根脉”的关系中推动“第二个结合”,在处理好“守正与创新”关系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在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关系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在处理好“建构与传播”关系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从而全方位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2025年04期 No.305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人文研究

  • 晚年阿尔都塞“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论析

    刘繁荣;吴海江;

    “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虽是阿尔都塞晚年提出来的,却是其多年深思熟虑的理论结晶。它是晚年阿尔都塞重塑马克思的理论形象和矫正“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冒险式”探索。阿尔都塞提出“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试图通过重构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让马克思主义找到一条摆脱唯心主义“目的论哲学”路子,并划清马克思主义同机械的历史决定论之间的界限。然而,阿尔都塞把历史解读为无主体、无目的、纯偶然的随机相遇产物,并得出历史由形势主导的谬论,从而使他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抛弃阶级斗争学说和否定共产主义的客观必然性的歧路。因此,“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实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背离,他不但不能化解危机,反而使其陷入了历史神秘主义的窠臼之中。

    2025年04期 No.305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 资本主义数字劳动:问题域与理论流派

    郭晓晴;

    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数字化生存俨然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数字技术与数字资本驱动的全新劳动样态——数字劳动,不仅更改了人类的劳动方式,更重塑了与之相关联的生活实践与社会交往形式,引发当代西方左翼关于雇佣劳动与非雇佣劳动、剥削与非剥削、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消费性与生产性等现象的多元讨论。就数字劳动的理论化研究而言,对这些分歧的回答影响着国内外学界关于数字劳动的内涵边界、具体表征的廓清及其研究范式的确立。因此,开展对资本主义数字劳动三大研究流派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传播政治经济学以及意大利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学派中存在的若干争议问题蠡探,不仅是厘清数字劳动研究学术谱系的一条重要路径,更是在唯物史观视域下重新审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025年04期 No.305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 形式逻辑审美判断中的时空艺术体系比较——兼论审美意识的逻辑与历史辩证统一

    张千一;龙迪勇;

    主体意识以本体及一切存在的时空辩证存在形式,构成空间静态感性的形式逻辑与时间动态理性的辩证逻辑。形式逻辑以空间物质与时间精神辩证一体的感性逻辑图式,构成本体理念感性显现与主体生命意识感性完备的审美判断,即空间审美反把时间精神统一的质的逻辑图式归纳为物质抽象形式美,以物质构造归纳精神;时间审美反把空间物质冲突对立统一的量的逻辑图式演绎成精神崇高移情美,以精神演绎保全物质。逻辑上解决了李泽厚提及的:这反转是没说清道理的重大哲学与美学问题。审美判断遵循辩证逻辑把时空一体的逻辑图式互换,产生归纳模仿与演绎创造对立统一运动,形成时空艺术静态圆环对立体系与双螺旋统一运动,构成审美意识的逻辑与历史辩证统一。

    2025年04期 No.305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 作为语言符号跨学科研究范式的语言景观——定义、方法与展望

    唐东旭;刘利民;

    自20世纪末兰德里(Rodrigue Landry)和布尔赫斯(Richard Bourhis)系统性提出“语言景观”的概念以来,语言景观研究便开始成为社会语言学中语言符号研究的一大显学。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化和拓展,语言景观研究也不再局限于对公共区域内特定言语社区书面语言标语的关注。基于当前研究,语言景观可以被分为非虚拟语言景观、虚拟语言景观和混合性语言景观等三大类。语言景观的研究方法则需要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兼顾共时与历时分析以及融合多模态研究方法。但是,语言景观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形成独立的研究体系,建立相关语料库以及释放社会效益。

    2025年04期 No.305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社会科学

  • 纪检监察工作中予以了结制度的适用困境与优化路径

    潘奕辰;吴沛泽;

    予以了结制度是纪检监察工作中的处置方式与适用程序之一。鉴于适用阶段、线索内容与后续处置的不同,在予以了结内部实际上存在不同的了结类型。问题线索质量的差异化显著、制度规范供给不足、监督制约机制缺失构成了予以了结制度目前存在的主要适用问题。为了确保予以了结制度的规范化运作、提升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效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予以了结制度进行优化:首先,在“事前”构建科学化与高效化的线索处置机制;其次,通过明确了结标准与了结要求、厘定予以了结处置决定的作出主体等方式完善予以了结制度的基本程序框架;最后,合理构建相应的配套制度以确保予以了结的质效实现。

    2025年04期 No.305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健康老龄化理论建构与实践进路

    吴鹏;刘慧君;

    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老龄化已经成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战略支点。然而,现有健康老龄化研究对中国情境下的健康老龄化相关概念和理论解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阐释体系。为此,文章基于健康老龄化概念演变和健康概念的理论阐释,从基础支撑、功能发挥、健康发展三个方面,建构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健康老龄化理论框架。其中,要素支撑是健康老龄化的基本条件,功能发挥是健康老龄化的关键表现,健康发展是健康老龄化的最终目标。而健康中国情境下健康老龄化的本质是功能发挥,价值基础是“健康优先、人民至上”,实践路径是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025年04期 No.305 126-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 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张光雄;罗成雁;

    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研究经历了从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理论研究到党领导文化建设不同主题理论研究的丰富发展,从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到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的系统化和视野拓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界对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整体性和实践性的认识逐渐清晰,在重大时间节点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开展成就、经验和启示研究,并注重整体的继承和发展研究。随着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学界在关键概念和命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机制研究、独特性的对比研究方面涌现出新的趋势。其中,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文献资料的整理汇编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推进研究深化和系统化的关键环节。学界将以更加宏大的理论气魄构建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研究的中国话语,更加充分地体现出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025年04期 No.305 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 一致性与多样性: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的哲学基础与历史经验

    赵子尧;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其中所内涵的“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从文化救国、文化立国到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体多面。从一致性来看,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谋求广泛“同意”与“意见一致”,谱写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主旋律”,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领导权建设、凝聚共同思想基础的核心要义。从多样性来看,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之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内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外倡导文明交流互鉴、求同存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一体多元、聚同化异的辩证统一中,擘画了具有中国风格与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新道路。

    2025年04期 No.305 1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 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三重逻辑

    王鉴;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教育理论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命题中暗含着三重逻辑,即自主逻辑、知识逻辑与体系逻辑。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在扎根中国大地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关系坐标中把握中国教育学的自主逻辑,让教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摆脱被其他学科所支配和被外国教育理论所支配的尴尬局面。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在继承传统优秀教育文化与解决中国教育现实问题的关系坐标中把握中国教育学的知识逻辑,形成中国教育学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与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在学科内部体系与外部体系的关系坐标中把握中国教育学的体系逻辑,将教育学的根系扎入外部相邻、相近或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逐渐建构教育学内部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

    2025年04期 No.305 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