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云岭论坛

  • 从中国经验到世界理论

    卢凌宇;

    当代世界呼唤具有普遍性解释力和指导意义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以回应不同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结构中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与多样化诉求。以西欧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取得了显著治理成效,其经验被升华为普遍性知识,进而成长为国际主流理论体系。然而,从理论和经验上看,西方经验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社会制度与历史条件下的特殊路径选择,是“地方性知识”,其理论普遍性存在很大的限度,并且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变得日益封闭和僵化,逐渐退化为形式主义的“客观工程”,难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相较而言,中国秉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重视历史情境与现实条件之间的动态关系,为全世界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启发和实践路径。伴随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与理论创新的推进,中国经验正在发展成世界理论,为国际社会提供具有强大普遍性的社会科学知识产品。

    2025年08期 No.309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 从DeepSeek看全球AI竞争格局下的中国道路逻辑

    赵壮;张轩;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全球范围内的AI竞争态势日益激烈。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技术优势,正不遗余力地加强技术垄断,妄图打造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资本主义帝国。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进技术平权并保证人工智能技术的普惠与公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DeepSeek-R1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自推出以来就迅速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用户认可。作为当前具有代表性的人工智能技术成果,DeepSeek的成功离不开我国优化系统开发理念突破技术壁垒的技术逻辑、依托科技体制改革盘活整体效能的制度逻辑、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促成科技繁荣的文明逻辑。当前,中国正用实践向世界证明,唯有摒弃对抗思维,以长远的战略眼光促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并结合技术、制度、文明三位一体的发展逻辑,才可保证人工智能技术的属人发展,向好发展。

    2025年08期 No.309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价值逻辑及突破路径

    王丹;崔露元;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城乡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其根本逻辑在于它是推动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手段和政策表达。历经市场导向的探索、分类改革导向的全面展开和融合汇通导向的深化拓展,中国城乡发展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渐完善,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认知藩篱、要素失衡、发展同质以及技术悬浮。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探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要从构建认知范式转换机制、空间治理协同机制、差异发展诱导机制及数字赋能嵌入机制等方面着手,努力完善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新格局。

    2025年08期 No.309 2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正义范式的渊源、结构与价值底蕴

    谢阳阳;李浩;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种实践创新,而且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是一种具有完整结构的创新范式。从理论渊源上,中国式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将中西方古典时期、启蒙时期、后现代时期的社会正义理论的精髓熔于一炉;从理论结构上,中国式现代化是由政治、经济、教育、生态、外交等方面构成的系统方略,细致地规划经理如何建构真正的社会正义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与以往正义范式所不同的价值特征,彰显的是一种超越秩序正义、自由正义之上的均衡正义。

    2025年08期 No.309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 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布展

    樊宗鉴;雷琳;

    中国式现代化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逻辑布展。从现代化规律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融现代化发展共性规律与中国特色为一体;从现代化主体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于一身;从现代化要素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汇战略布局的全面性与总体布局的协调性于一处;从现代化价值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合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于一辙。逻辑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实现强国复兴伟大目标。

    2025年08期 No.309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 深化理论研究、推进建设实践:2024年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回顾(一)

    严庆;

    <正>2024年学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必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作为第一本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教材,不仅在近1000所高校投入使用,普遍进入统战、民族、宗教等工作领域实务人员的学习视野,而且还通过录制“大讲堂”借助多种媒介向社会广泛传播,成功发挥了议题渲染效应;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纲》基本完成,引发了社会期待与研究关注;国务院学位办积极推进民族学学科优化调整,确定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及其试点招收研究生,等等。

    2025年08期 No.309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综合研究

    郑文婧;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综合研究聚焦于政策推动、学术探索、理论深化与实践路径等方面,系统探讨了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脉络与未来方向。政策层面的制度安排、法治建设、体育战略及边疆治理等多措并举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学术领域,学者们从中华文明特性、中国式现代化协同关系、社会治理、文化认同、政治与法治等维度,深入剖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涵与路径。提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结构、实证范式的应用以及实现学术话语体系的进一步构建,将成为未来研究的基本趋势和着力点。

    2025年08期 No.309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学科建设: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依托

    张诗文;严庆;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是建设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依托。2024年学术界围绕此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构建的现状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研究等方面。其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构建的现状分析聚焦于对该学科“交叉学科”性质的思考、学科体系涉及的领域及其功能、学科建设的策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研究则聚焦于对其“新”与“意”的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的研究在归纳该议题的核心要点与研究范畴的过程中补齐了“学科”与“建设”之间的理论环节,确保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系统性与深度性。

    2025年08期 No.309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史料体系建设述评

    刘琳;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史料体系是建设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的任务和主要内容。2024年度学术界围绕此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何推进“三大体系”的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在“三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与“三大体系”建设的关联等方面。其中理论体系研究聚焦于价值意蕴、内容构成、实践依循;话语体系研究集中于生成逻辑、话语类型分析、多维建构路径、对外话语叙事体系构建;史料体系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多作为“三大体系”整体性研究的一部分展开。本文通过文献梳理与述评鉴析,旨在归纳该议题的核心要点与研究范畴,揭示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存量与增量。

    2025年08期 No.309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途径

    徐鸥;

    自2010年初次提出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一直是相关领域研究热点。从理论角度来看交往、交流、交融三者表现为从初级到高级的递进关系、辩证统一,过程中共同性逐渐增加。此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途径,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时代旗帜的当下,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知网收录CSSCI期刊、2024年各类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学术论坛进行分析可知,2024年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聚焦于理论、史料、实践路径三个方面。

    2025年08期 No.309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人文研究

  • 汤普森与安德森之争的历史唯物主义阐析

    郝文;关锋;

    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很有影响的汤普森与安德森论争,把历史唯物主义一个内在重大问题凸显出来,即一般性的历史理论和具体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汤普森秉持历史主义立场主张“经验”优先,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必须在历史经验事实中得到理解和阐发;安德森站在结构主义立场,主张历史唯物主义优势在于它作为社会结构理论,能提供有益的理论框架来指导人们把握具体历史事实、事件的本质和真相,在一定意义上强调“理论”优先。论争背后实质上是他们对生产方式这个核心概念的解读迥然有异。两者虽观点迥异,但都把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论理解为机械决定论进而反对它。

    2025年08期 No.309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 土地与中国革命:“中国农村派”学者对土地问题的思考

    郭子愉;杨宏雨;

    土地问题是中国农村问题的核心,也是事关中国革命前途的重要问题。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农村派”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以“土地”为中心,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革命方向问题。“中国农村派”学者从理论到实际,分析了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的两大核心——土地所有权分配和租佃制度,并且通过对土地问题的论述向广大乡村工作者阐述了推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紧迫性,在舆论上、思想上配合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政策。

    2025年08期 No.309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空间·视角·声音:冯良文学作品叙事艺术

    龙珊;张羽;

    当代彝族女作家冯良的文学创作始终扎根深厚的民族文化沃土,联通时代语境,细微深入地描摹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镜像,生动映现国家社会历史的巨大变迁。从民族聚居区的多民族文学叙事空间、“看”与“被看”的叙事视角、“言说”与“无法言说”的叙事声音,探赜冯良文学作品的叙事艺术和审美品格,展现作家对个体生命际遇、民族融合、社会变迁、国家发展的深沉哲思。冯良的文学叙事揭示了民族地区社会转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使其作品成为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文化传录与时代记忆。

    2025年08期 No.309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演化美学:一种自然主义美学进路引介——以丹尼斯·达顿的美学理论为切入

    朱烜圻;

    演化美学作为一种跨学科视角的人类审美研究的生物学进路,在近数十年获得了长足发展。这集中体现在以演化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为先导,而后引发的美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回响。在这片回响中,演化心理学与美学、认知神经科学与美学这两个视角已然生长成为成熟的研究领域。其中前者更加强调时间尺度更长、视角更为宏观的种群演化在审美现象、审美心理形成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后者则更加着眼时间尺度上更为切近的(或即时的)有机个体的认知和神经机制在某个(类)具体情景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将着重围绕前者展开,以丹尼斯·达顿这位代表该视角的哲学家的理论作为切入,将演化美学这一在当代或许方兴未艾的美学研究进路作大致的引介。

    2025年08期 No.309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社会科学

  • 人工智能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机制、实践阻滞与创新范式

    赵秋静;孙健;

    人工智能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深入探究其内在机制、实践阻滞并探索创新范式,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传承发展的关键。在内在机制方面,数据整合、内容活化与传播增效相互作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但在技术嵌入过程中存在着语料库构建困境、技术应用偏差和伦理失范风险等实践阻滞,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效果。面对这些实践阻滞,需要通过语义重构与数据主权、原真性守护与创新阈值、伦理嵌入与主体赋能,从技术、文化和伦理层面突破传承发展阻滞,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智能时代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

    2025年08期 No.309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非遗保护传承的数字化转型:技术逻辑、文化适应与制度创新

    周裕兰;

    数字技术深度融入非遗保护传承全链条,推动存续形态数字化重构、传播生态跨时空延展、产业模式创新性转型。然而,这一转型进程亦催生出三重张力关系:文化基因本体性与数字技术工具性之间的价值冲突,生产性保护实践中传统工艺数字化改造与市场适应性间的结构性矛盾,传承主体数字权益保障与产业开发利益分配间的制度性失衡。为此,需构建包含数字档案学、文化计算科学、数字产权伦理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开发基于区块链确权与智能合约的非遗共创平台,形成传承人、开发者、用户协同参与的“数字共治”模式;建立涵盖数字资源分级授权、衍生品收益反馈、文化认证溯源的全周期权益平衡机制;通过搭建数字非遗云社区,整合政府、企业、传承群体多方资源,构建具有文化校准功能的数字共同体,最终实现技术赋能与文化本真性的动态平衡。

    2025年08期 No.309 129-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人工智能数据安全审查制度的体系化构建

    徐伟;赵洲;

    人工智能数据安全风险日益凸显,亟需构建体系化的人工智能数据安全审查制度,防范其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具体而言:首先,明确数据安全审查主体及其职能分工,推动跨部门协作机制建设,提升审查工作的协调性。其次,清晰界定数据安全审查对象和法律义务,明确数据收集、加工、传输和存储等环节的责任主体,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法律框架,推动审查制度法治化。再次,丰富数据安全审查内容,建立涵盖合法性、伦理性、安全性等多维度风险的标准体系,以全面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隐患。最后,优化数据安全审查程序,结合分级分类审查、动态调整机制和救济途径设计,提升审查效率与灵活性,进而推动数据安全审查制度的规范化与有效实施。

    2025年08期 No.309 138-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 在多元实践中探寻理论统一:国门学校概念内涵及基本特征论略

    段从宇;

    在国家对国门学校发展扶持不断倾斜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实践层面各方对国门学校概念认识及内涵理解的差异,研究明确提出了广义、狭义、更狭义三个维度的国门学校概念理解,并聚焦“狭义”这一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国门学校概念内涵,从历史发展累积和事物固有属性维度,揭示出国门学校“空间区位上的沿边交互性、发展定位上的窗口示范性、作用发挥上的辐射堡垒性”的基本特征。

    2025年08期 No.309 14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