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云岭论坛

  • 边疆治理:一种中国式治理类型的凸显

    周平;

    中国与世界上的其他大国一样,国家活动及发展的地理空间范围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改变了国家疆域的状况,疆域的边缘性区域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也越来越突出。为了有效应对处于疆域边缘的不同区域的问题,国家决策层从战略全局的角度作出一系列的重大决策,促成了一个针对疆域边缘性区域的治理体系的形成和凸显,不仅推动了多种形态边疆的功能的有效发挥,也使边疆治理在体系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类型化,进而成为国家治理的一种特定类型。在此背景下,边疆研究必须正视边疆治理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一种类型的事实,既从国家治理类型的角度来进行整体性研究,也从整体结构来研究边疆治理的各种具体形态,从而为边疆治理的实践提供有效的知识供给和理论供给。

    2025年10期 No.311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四维实践研究

    汪世荣;范子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命题。制度优势转化需通过“要素协同—执行适配—效能反馈”的动态循环实现,其理论根基在于制度系统性、适应性与人民性的本质规定,现实挑战源于制度碎片化、主体能力不足等结构性矛盾。新时代转化实践呈现双重突破:一方面,通过制度体系重构、主体能力建设等路径破解传导障碍,形成系统化转化生态;另一方面,在数字治理、基层创新等领域实现理论建模与实践验证的有机统一,既延续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逻辑,又回应数字化变革等时代矛盾。这一转化过程不仅推动制度优势与治理需求的动态匹配,更通过“政策落地—效能反哺”的闭环机制,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的实践方案。

    2025年10期 No.311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三重理路论析

    梁玉春;孙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其中,“改革为了人民”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旨归,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改革依靠人民”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来源,人民群众是改革事业的实践主体,人民需求是改革事业的认识主体,人民利益是改革事业的价值主体。“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遵循,坚持以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本色、亮色、特色。

    2025年10期 No.311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制造强国建设的学理阐释与实践进路

    张志元;兰博扬;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征程上需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物质技术基础。制造强国战略是以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为基础,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场,通过对世界各国工业化历程的系统把握,以及对中国共产党推进工业化经验的深刻总结而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践指南。从内在逻辑看,建设制造强国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场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为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制造强国,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推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

    2025年10期 No.311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 空间正义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研究

    张艳涛;葛尊天;

    开创、拓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关键就是城市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提供了总体理论图景,要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厘清城市空间正义的立论基础为“现实的人”,明确城市空间正义的关键内容即资本主义城市的空间生产批判,把握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空间辩证法视野。此外,我们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思想对资本主义城市的空间异化、空间极化、空间剥夺等问题的批判性分析中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路向。基于空间主体逻辑、空间生产逻辑、空间辩证逻辑展开对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路径探索,牢固树立和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空间生产秩序的新型城市和多元化的弹性城市空间。

    2025年10期 No.311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 深化理论研究、推进建设实践:2024年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回顾(二)

    杨文顺;

    <正>承续上一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年度七大核心议题的宏观梳理,本期聚焦“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认同”三大重点领域,以研究文本为棱镜,透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中的多维图景。2024年的学术探索,既延续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叙事,更在文明基因解码、数字技术赋权与全球治理对话中开辟新局,标志着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研究从“政策阐释”逐步转向“范式原创”的深刻转型。

    2025年10期 No.311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精神文化基础

    李鑫;

    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精神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始终贯穿于我国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之中。本文聚焦于二者的逻辑互构,借助VOSviewer可视化工具,系统梳理2024年度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分别从理论、实践、拓展三个维度展开多学科视角分析。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虽形成“理论建构—实践探索—多元拓展”的学术链条,但在现实中仍面临方法论局限、数字化风险及学用衔接不足等挑战。未来还需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动力。

    2025年10期 No.311 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同生互构: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薛亚博;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同生互构,共同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备受学界关注。既有研究表明,二者在理论层面具有内在统一性,体现为“两个结合”的共同理论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立场和“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共同目标;在同生互构关系上,二者从理论渊源、历史逻辑和时代发展三个维度形成了“同生”逻辑,构建了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互构”关系;在实践路径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引领、经济发展、文化认同、生态保护和法治保障要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高度契合,形成了协同互促的实践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议题中,深化“中国特色理论”、挖掘“中国成功实践”以及凝练面向世界的“中国经验”等主题,有待学界继续深耕。

    2025年10期 No.311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精神纽带

    侯昌君;

    本文系统讨论了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涉及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文化认同不仅是各民族情感链接的桥梁纽带,更是维系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的核心力量。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分析文化认同的理论基础,揭示其与集体思想、从众行为的互动关系,强调文化认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魂脉”的内在逻辑。理论构建、文化载体、地域特征、实践应用等是学者们关心的文化认同议题。深化文化认同研究,应进一步拓展学科视角,加强实证分析。

    2025年10期 No.311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人文研究

  • 数字资本逻辑下的消费异化:从“数字劳动”到“符号拜物”的批判性考察

    韩玲;张娜;

    以数据与算法为核心的数字资本主义,正将资本逻辑全面渗透至消费领域,引发了隐蔽而深刻的消费异化问题。文章立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揭示数字资本通过“数据捕获—算法控制—价值提取”的增殖闭环,完成了对消费领域的全面殖民。进而,文章系统考察了消费异化在数字资本积累新机制下的双重表征:它既是用户在数据生产中被无偿占有的“数字劳动”,又是在算法权力操控下被符号价值支配的“符号拜物”。研究发现,这一双重异化构成了数字资本积累的内在驱动力,其社会后果表现为:算法歧视深化了阶层再生产,关系货币化侵蚀了社会信任,并最终在全球范围内演变为一种以数据掠夺与文化消解为特征的“数字帝国主义”新范式。

    2025年10期 No.311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 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何以“自主”

    安维复;岑朝阳;

    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之“自主”,在于摆脱对各种“母版”“模板”的依赖。根据哲学认识论的学理性考察,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自主”在学术规范性上有定义性规范(JTB)、怀疑与证伪、基础与融贯、内部与外部、结构与建构等规制。按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自主”主要有三条理据:“两个结合”“三个体系”和“四个自信”。“两个结合”为自主知识体系提供经验基础和思想支撑;“三个体系”为中国知识体系的自主性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体系性规定;“四个自信”为中国知识体系自主性确立自“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所必备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环节。“两个结合”“三个体系”和“四个自信”使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得以确立。

    2025年10期 No.311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 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意义、基本原则与实践进路

    杜婷;殷安阳;

    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对于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依附困境、重构人类政治文明形态的叙事坐标、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自觉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构建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知识生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全球政治知识的批判性吸收等基本原则。在具体实践中,需要通过核心概念的范式革命与话语重置、制度话语的编码转换与传播升级、知识生产的全球叙事与对话策略等,全方位推动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蓬勃发展。

    2025年10期 No.311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 人工智能时代标志设计探索——基于接受美学理论框架

    俞洋;杨凌辉;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影响创意产业的背景下,传统标志设计方法面临效率瓶颈与用户需求动态适配的双重挑战。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框架,提出一种融合用户认知规律与智能生成技术的标志设计范式。通过整合“期待视野”“召唤结构”与“空白”理论,构建了从用户审美预期建模到设计动态优化的全链路方法:基于Transformer Encoder的多尺度特征提取捕捉标志的局部细节与全局语义,结合改进型聚类算法(K-means++与轮廓系数优化)实现风格特征的量化解构。实验表明,DTCluster方法在标志风格分类任务中准确率达52.4%,较传统方法提升显著;生成任务中FID(59.7)与PSNR(29.1dB)指标验证了其高质量与高保真特性。本研究将接受美学理论系统引入AI设计领域,建立了跨学科的理论-技术融合框架,为数字化时代的品牌视觉创新提供了兼具解释性与实用性的解决方案。

    2025年10期 No.311 10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5K]

社会科学

  •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秩序的现实风险与优化路径

    刘佳昕;刘恒;

    当前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秩序在构建初始阶段即面临多重风险,主要表现为透明性显著带来的垄断风险提高、逐利色彩强烈带来的公平价值缺失、专属色彩浓厚带来的物权化倾向加剧,亟待化解。遵循改变传统“国家—社会分离”式任务分配思维和传统“命令—支配”式行政行为理念的内在逻辑,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秩序呈现出分别由公法权能和私法权能主导的双阶运行构造,其中第一阶段的公共性偏离和第二阶段的市场化失范共同导致了上述风险。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秩序的优化路径应当以“公共性目标下的市场化使用”为基本原则,第一阶段回归合理公平的竞争机制,第二阶段保障运营主体合理的市场化收益,在此基础上,完成两个阶段的相互作用力,以有力的监管模式将第一阶段的公共性作用于第二阶段,同时第二阶段反作用于第一阶段时兼顾公共性。

    2025年10期 No.311 11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智造“国之重器”:组织记忆何以赋能新能源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

    李怡昕;段云龙;

    本文聚焦于中国新能源企业,探讨组织记忆通过知识重构推动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实现机制及其边界条件。基于483份来自中国新能源企业的调查问卷,对组织记忆中的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对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知识重构的中介机制以及数字创新网络嵌入调节作用进行了系统验证。研究发现:(1)组织记忆对突破性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且陈述性记忆的促进效果优于程序性记忆;(2)知识重构在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与突破性技术创新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3)数字创新网络嵌入在组织记忆与突破性技术创新之间发挥了显著的调节作用。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体系,也为新能源企业优化知识管理策略、破解核心技术瓶颈提供了实践指导。

    2025年10期 No.311 12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 数字化时代高等教育治理范式演进及其数字化路径构建

    张俊宗;刘明;

    剖析数字化技术与高等教育需求适配性,是洞察治理范式嬗变的关键。数字技术背景下,传统科层制治理范式的不适态渐次浮现。数字化治理以教育资源重塑、管理流程再造、决策机制革新为抓手,完成传统治理向数字治理的范式跃迁,引发理念、架构、机制与模式的系统性更迭。追根溯源,传统体制的路径依赖、制度建设的滞后性、组织架构缺陷与人才能力缺口,以及教育背景与文化场域差异,共同导致这些困境。为此,需搭建协同创生机制,完善数据治理规制,创新决策辅助体系,实施数字素养跃升工程,以此推动治理范式迭代与认知框架重构,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创新人才培育筑牢根基。

    2025年10期 No.311 139-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 省域高等教育外部评价体系的多元互动探索——以云南省为例

    何元;王恩浩;

    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指导意见具有宏观性和指导性,在解决省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问题时虽余力不逮,但为省域创新预留了空间。省域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植根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复合逻辑,多维逻辑的交互作用形塑了制度创新的独特路径。近年来云南省通过层级整合、主体协同、指标重构、数字赋能等手段,探索出符合实际需求的省级高等教育多元外部评价体系,实现了国家—省域评价体系的有机融合、多元评价机制的系统集成、办学质量与资源配置的协同优化等改革成效。着眼未来,分类导向的差异评价构建、多元共治的协同网络优化、技术赋能的智能评估转型等有望成为省域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可能的优化路径。

    2025年10期 No.311 147-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