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云岭论坛

  •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价值、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方世南;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性和战略性高度对新时代新征程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通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这一重要指示高屋建瓴,切中肯綮。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新时代语境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互动法则,运用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方法论,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握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极端重要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拓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气象新作为,通过不断筑牢精神支柱、树立价值标杆、培育时代新人、夯实文化根基的一系列扎实举措,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兴业、以文强国的宏伟目标,促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能实现富裕,充分展示不断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华民族的美好文明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25年09期 No.310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超越现代性困境:文明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大机制

    蒲瑶;费菲;

    在超越现代性困境的时代诉求下,文明互鉴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素。从动力机制来看,多元文明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现代化危机倒逼文明转型及全球治理赤字催生新型关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注入了内生动力;就运行机制而言,跨文明对话网络的主体协同、异质价值共振场域的共识生成以及文明要素重组系统的创新转化,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进路;在保障机制上,全球公共产品供给规则嵌入、文化认同再生产话语建构和文明冲突消解风险防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供给。三大机制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共同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2025年09期 No.310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巴黎协定》(2015—2025):围绕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制度演进、未来挑战和中国选择

    王铜琴;吕江;

    2025年是《巴黎协定》通过十周年。经过近十年的制度建设,《巴黎协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规则体系基本形成。这一机制以其创新性的制度设计成为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最为完备且高效的碳减排合作机制。凭借这一优势,该机制有望推动国际碳市场交易向更高价值链升级。随着2025年该机制正式进入运行阶段,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应充分重视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博弈对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潜在消极影响,通过参与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后续规则建设,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理发展权益。中国作为可持续发展机制的重要参与国,更应立足于自身发展需要和国际责任,积极考虑制定参与可持续发展机制战略决策,推动构建更加公平高效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2025年09期 No.310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生成逻辑、主要特征及实践要求

    黄龙;陈明凡;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具有独特的生成逻辑、鲜明的主要特征与明确的实践要求。其生成逻辑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从文化自觉到文明形态的历时性建构以及现代化诉求与文化主体性生成的互动。主要特征表现为融合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人民性与引领性的价值统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张力平衡。在具体实践上,要求以守正创新的方法论自觉、制度保障的系统性建构、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担当,探索符合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发展的可行路径,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的守正创新、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

    2025年09期 No.310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中华文明现代力量的文化哲学意蕴

    何建春;

    中华文明现代力量既闪耀着文化哲学的理论光芒,也蕴含着深刻的方法论智慧。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的生存方式、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与图式、西方文明异化与世界文明发展的崭新样式,构成了中华文明现代力量出场的历史语境。中华文明现代力量充分涵摄了历时与共时的思辨重构、伦理与价值的有机统合、开放与包容的弹性整合等本质特征,正是这些本质特征决定了中华文明现代力量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力量的分殊。在此基础上,可以透过中华文明现代力量所展现出的结构与动力、形塑与引领、守正与创新等文化哲学的理论意涵,深入洞察凝聚中华文明现代力量的理论研究图式。

    2025年09期 No.310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四重价值意蕴

    李德平;康佳;

    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体现于政党领导、国家发展、时代创新与世界对话的四重维度,在政党维度上能铸牢精神命脉与意识形态阵地坚守的文化根基,在国家维度上能形塑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互构关系,在时代维度上有助于把握技术理性与文化秩序的张力平衡,在世界维度上能促进话语体系与文明交流的现代转型。文化主体性的巩固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应对时代挑战、贡献中国智慧的关键路径,彰显了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为新时代民族复兴伟业及全球文明对话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

    2025年09期 No.310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新传播与数智中国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脑机接口技术的理性反思

    张建云;武文凯;

    脑机接口技术是人脑意识支配活动的重大技术突破,通过建立人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交互通道,实现大脑与外部世界的双向交互。目前脑机接口技术主要在医疗、康复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在其他如娱乐、交通、教育、军事等领域也有所应用。未来,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智能技术融合发展,脑机接口技术不断革新,将有望在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及认知能力方面带来更多发展空间。同时,脑机接口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为此应坚持科技向善原则,在技术与社会协同演进的框架下,从制度、技术、认知、价值等方面对脑机接口技术进行“驯服”,使科技向善、科技为人的原则落到实处。

    2025年09期 No.310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算法殖民主义与语言主权:全球语言技术霸权下的中国应对策略

    朱晓军;王雪勤;

    在数字化时代,算法权力以“算法殖民主义”形态重构国际语言秩序,语言技术霸权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料库殖民、认知操控等机制形成系统性控制,对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与语言主权构成严峻挑战。据此构建了“算法殖民主义”理论框架,剖析全球语言技术霸权在技术标准垄断、文化渗透、基础设施控制等方面的殖民性特征及生成逻辑,揭示中国在技术生态(如算力依附、知识图谱断裂)、制度供给(如数据跨境规制空白)、认知战场(如青年文化认同危机)面临的系统性困境。基于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与数字主权理论,从理论体系建构、核心技术创新、全球治理方案、制度协同治理及文化传承工程等维度,提出了反制算法殖民主义、维护语言主权的策略,旨在为全球语言技术治理提供新路径,守护国家文化安全与语言文明多样性。

    2025年09期 No.310 6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可信AI:人工智能法律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高富平;张启航;

    人工智能纵深渗透社会生产与生活,其本身以及价值链上各主体行为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对个人权利、伦理道德与社会稳定存在客观的冲击与威胁。人工智能法律治理需立足促进技术发展与预防应用风险的复式定位,依据不同场景确定多层次的治理价值准据,协调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构建可信治理规范体系。在横向层面,宜基于现有规范,就数据、算法、算力三个维度形成覆盖人工智能全周期、全流程且兼具差异化考量的一般治理框架。在纵向层面,应为自动驾驶、医疗健康等特定领域的人工智能治理留出特别规范空间,廓清市场准入要求并重塑责任分配机制。横纵联合,形成系统性、秩序性的社会控制体系,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提供可以信赖的制度环境。

    2025年09期 No.310 7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人文研究

  • 对数字空间正义原则的考察与省思

    王驰;雷震;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空间生产数字化的步伐不断加速,在深刻改变人的生存样态、彰显人的本质力量的同时,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社会组织运行形态的改变也紧随其后,却也由于数字资本对数字空间的入侵,导致并未能够避免不正义的出现。空间生产的数字化所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使得对于正义在场的诉求日渐凸显。而数字空间中正义的在场以正义原则的确立为前提,有鉴于此,需要确立数字空间正义原则来解决现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正义原则、自由平等原则、协同治理原则和永续发展原则的确立以建立数字空间生产的规范性框架。同时,肯定国家在分配善时的优先地位,通过立法和政策等方式引导数字空间的生产,避免资本的逻辑成为数字空间生产的逻辑所导致的不正义,推动数字空间正义的实现。

    2025年09期 No.310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元代儒家伦理思想与社会秩序重建

    邓凌;

    儒家伦理思想是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元代作为少数民族主导的大一统王朝,其独特的政治文化生态对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形成了挑战。面对蒙元统治者的文化疏离与多元文明碰撞,元代儒士通过推行“汉法”改革、建构理学伦理体系、强化书院教育及乡约规范等实践路径,推动儒家伦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调适。这种调适既保留了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又通过融合蒙元政治传统与包容多元文化,重构了社会伦理秩序。元代儒家伦理秩序的重建,不仅实现了政权合法性与社会整合的双重目标,也为多民族国家治理中的文化融合提供了一定历史借鉴。

    2025年09期 No.310 97-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从“三区三线”向“四区四线”转变:灾害防御国土空间格局策略的演进与法制保障

    杜群;宿继兮;

    为使国土空间格局向功能完整与分区科学优化,本文旨在阐释灾害防御国土空间格局的应然战略演进,并提出相应的法制保障措施。通过考察规划制度的历史沿革,发现我国灾害防御规划的发展经历了“多规并举”与“多规合一”两个阶段。基于功能完整性视角的分析,发现现行国土空间规划格局在灾害防御功能方面存在缺失,现行“三区三线”区划在灾害防御内容上涵摄不足。因此,文章建议设立“灾害防御生命安全”线和功能区,以发挥其在保障“生命”底线功能方面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强化“生产、生活、生态”的基础功能。基于此,应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四区四线”国土空间新格局。在法制保障方面,应加速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进程;完善现有的防减灾单行法体系,制定防减灾领域的综合性法律;并以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为契机,探索灾害防御与生态保护的融合路径。

    2025年09期 No.310 107-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先秦时期中原与岭南地区的文化交融与民族共生

    李永芳;

    早在上古神话时代,岭南即已被纳入中原文明的视野以及文化版图,并且两地文化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交流与融合。首先,《山海经》时代中原部族即对岭南有所认识与涉足;其次,尧舜二帝足迹岭南及其中原文化对岭南地区的早期教化与文明互动;再次,盘古与盘瓠文化在岭南共存相融。先秦时期中原与岭南地区的文化交流主要表现为:第一,岭南越人与中原王朝业已建立朝贡关系;第二,先进的中原青铜文化和冶铁技术开始影响到了岭南地区;第三,中原地区的埋葬习俗文化等已渗透到岭南地区;第四,中原地区的彩陶文化在岭南开始有了传播;第五,中原与岭南地区联系的过岭道路初步开通。先秦时期中原与岭南地区文化交流呈现的基本特征:一是先进的中原文化在岭南地区传播的主导性;二是岭南地区在接受中原文化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三是中原与岭南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有限性等。

    2025年09期 No.310 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社会科学

  • 历史文化遗产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机制与路径

    金英;田鹏颖;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在价值方面,其构建的文化符号体系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载体,通过集体记忆再生产实现历史连续性的叙事重构,以价值认同的内化逻辑完成伦理秩序的文明表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深厚根基。在机制方面,符号编码机制推动了从多元到一体的文化转译,叙事建构机制成为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证言,制度嵌入机制则保障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体治理,使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切实发挥赋能作用。在路径方面,话语体系重构激活了从传统性到现代性的文化意义再生产,实践嵌入策略培育了历史文化遗产教育的隐性认同,全球文明互鉴则发挥了历史文化遗产的跨文化对话功能,整体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伟大复兴。

    2025年09期 No.310 124-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中国生态美学话语的文化价值与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李鲜花;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生态形象长期受制于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呈现出“自我认知”与“他者建构”的矛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主体性的国际传播生态话语体系,已成为推动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全球传播的迫切要求。中国生态美学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存在论为哲学根基,融合传统智慧与当代表达,逐步形成具有文化辨识度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生态美学话语的理论创新、文化内涵与文化基因;在此基础上,借助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的话语分析三维模式,选取典型国际传播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凝练其成功路径与机制。进而提出构建中国生态美学跨文化传播路径的策略,包括共情型叙事结构的构建、数字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及生态文化符号的全球化语境转化等,旨在提升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国际认可度与价值影响力,推动中国特色生态美学话语体系的全球建构与文化认同。

    2025年09期 No.310 13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数字教材推动课堂教学转型的价值、逻辑与路径

    祁宁宁;王鉴;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教材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在推动课堂教学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课堂教学改革要敏锐把握时代前沿信息,加快数字教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数字教材在推动课堂教学转型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普遍性价值与特殊性价值、交互性价值与体验性价值、反馈性价值与发展性价值等多元价值及其关系。要明晰通过教学内容智能化、学习方式个性化、教学活动精准化和教学环境现代化推动课堂教学转型的逻辑理路。要通过高水平数字教材建设、优质数字教学环境打造、个性化教学模式变革、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等有效路径,整体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025年09期 No.310 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新时代青年思政教育创新发展——价值探寻、现状透视与对策解析的三维镜像

    刘晨;邢国忠;

    青年是国之根本,民族之希望,青年思政教育始终为党之工作重心。本文探讨了新时代青年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价值、现状与对策。首先,从价值意义层面,强调了思政教育创新对于厚植青年理想信念、强化政治觉悟以及提升素质能力的重要性。其次,对当前青年思政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审视,既分析了其面临的时代机遇,也指出了现实中存在的挑战。最后,提出了有效对策,包括优化更新教育内容资源、创新变革工作方式以及实现数智化平台建设,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思想穿透力、实践引领力和传播影响力。通过这些措施,旨在推动新时代青年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2025年09期 No.310 14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