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英;田鹏颖;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在价值方面,其构建的文化符号体系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载体,通过集体记忆再生产实现历史连续性的叙事重构,以价值认同的内化逻辑完成伦理秩序的文明表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深厚根基。在机制方面,符号编码机制推动了从多元到一体的文化转译,叙事建构机制成为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证言,制度嵌入机制则保障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体治理,使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切实发挥赋能作用。在路径方面,话语体系重构激活了从传统性到现代性的文化意义再生产,实践嵌入策略培育了历史文化遗产教育的隐性认同,全球文明互鉴则发挥了历史文化遗产的跨文化对话功能,整体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伟大复兴。
2025年09期 No.310 124-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李鲜花;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生态形象长期受制于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呈现出“自我认知”与“他者建构”的矛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主体性的国际传播生态话语体系,已成为推动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全球传播的迫切要求。中国生态美学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存在论为哲学根基,融合传统智慧与当代表达,逐步形成具有文化辨识度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生态美学话语的理论创新、文化内涵与文化基因;在此基础上,借助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的话语分析三维模式,选取典型国际传播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凝练其成功路径与机制。进而提出构建中国生态美学跨文化传播路径的策略,包括共情型叙事结构的构建、数字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及生态文化符号的全球化语境转化等,旨在提升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国际认可度与价值影响力,推动中国特色生态美学话语体系的全球建构与文化认同。
2025年09期 No.310 13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祁宁宁;王鉴;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教材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在推动课堂教学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课堂教学改革要敏锐把握时代前沿信息,加快数字教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数字教材在推动课堂教学转型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普遍性价值与特殊性价值、交互性价值与体验性价值、反馈性价值与发展性价值等多元价值及其关系。要明晰通过教学内容智能化、学习方式个性化、教学活动精准化和教学环境现代化推动课堂教学转型的逻辑理路。要通过高水平数字教材建设、优质数字教学环境打造、个性化教学模式变革、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等有效路径,整体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025年09期 No.310 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刘晨;邢国忠;
青年是国之根本,民族之希望,青年思政教育始终为党之工作重心。本文探讨了新时代青年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价值、现状与对策。首先,从价值意义层面,强调了思政教育创新对于厚植青年理想信念、强化政治觉悟以及提升素质能力的重要性。其次,对当前青年思政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审视,既分析了其面临的时代机遇,也指出了现实中存在的挑战。最后,提出了有效对策,包括优化更新教育内容资源、创新变革工作方式以及实现数智化平台建设,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思想穿透力、实践引领力和传播影响力。通过这些措施,旨在推动新时代青年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2025年09期 No.310 14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