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玲;张娜;
以数据与算法为核心的数字资本主义,正将资本逻辑全面渗透至消费领域,引发了隐蔽而深刻的消费异化问题。文章立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揭示数字资本通过“数据捕获—算法控制—价值提取”的增殖闭环,完成了对消费领域的全面殖民。进而,文章系统考察了消费异化在数字资本积累新机制下的双重表征:它既是用户在数据生产中被无偿占有的“数字劳动”,又是在算法权力操控下被符号价值支配的“符号拜物”。研究发现,这一双重异化构成了数字资本积累的内在驱动力,其社会后果表现为:算法歧视深化了阶层再生产,关系货币化侵蚀了社会信任,并最终在全球范围内演变为一种以数据掠夺与文化消解为特征的“数字帝国主义”新范式。
2025年10期 No.311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 安维复;岑朝阳;
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之“自主”,在于摆脱对各种“母版”“模板”的依赖。根据哲学认识论的学理性考察,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自主”在学术规范性上有定义性规范(JTB)、怀疑与证伪、基础与融贯、内部与外部、结构与建构等规制。按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自主”主要有三条理据:“两个结合”“三个体系”和“四个自信”。“两个结合”为自主知识体系提供经验基础和思想支撑;“三个体系”为中国知识体系的自主性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体系性规定;“四个自信”为中国知识体系自主性确立自“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所必备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环节。“两个结合”“三个体系”和“四个自信”使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得以确立。
2025年10期 No.311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 杜婷;殷安阳;
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对于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依附困境、重构人类政治文明形态的叙事坐标、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自觉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构建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知识生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全球政治知识的批判性吸收等基本原则。在具体实践中,需要通过核心概念的范式革命与话语重置、制度话语的编码转换与传播升级、知识生产的全球叙事与对话策略等,全方位推动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蓬勃发展。
2025年10期 No.311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 俞洋;杨凌辉;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影响创意产业的背景下,传统标志设计方法面临效率瓶颈与用户需求动态适配的双重挑战。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框架,提出一种融合用户认知规律与智能生成技术的标志设计范式。通过整合“期待视野”“召唤结构”与“空白”理论,构建了从用户审美预期建模到设计动态优化的全链路方法:基于Transformer Encoder的多尺度特征提取捕捉标志的局部细节与全局语义,结合改进型聚类算法(K-means++与轮廓系数优化)实现风格特征的量化解构。实验表明,DTCluster方法在标志风格分类任务中准确率达52.4%,较传统方法提升显著;生成任务中FID(59.7)与PSNR(29.1dB)指标验证了其高质量与高保真特性。本研究将接受美学理论系统引入AI设计领域,建立了跨学科的理论-技术融合框架,为数字化时代的品牌视觉创新提供了兼具解释性与实用性的解决方案。
2025年10期 No.311 10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5K]